在石碌镇保突村,一座承载千年黎陶技艺的非遗工坊,正悄然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“新引擎”。近日,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公示第二批“非遗工坊典型案例”,保突村制陶工坊凭借 “黎族陶艺:千年黎陶焕生机 文旅融合促发展” 这一亮眼成果,成功入选,成为海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非遗工坊,为传统技艺赋能乡村振兴书写生动注脚。
刘梅珍与社员一起制作黎陶(钟玉莹 摄)
在保突村制陶工坊,工坊负责人刘梅珍正带领姐妹们赶制黎陶订单。她们小心翼翼地打磨着手中的陶坯,每一下动作,仿佛在诉说着传承三千年的“黎族原始制陶技艺”的古老故事。早在2006年,这项技艺就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如今在保突村制陶非遗工坊里再度焕发新生。
2022年,保突村制陶合作社依托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,顺势成立了制陶非遗工坊。为提升传承人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,工坊聘请代表性传承人、工艺美术大师教授当地群众塑雕制作、黎族图腾刻画等技能。截至目前,已举办公益性培训15期,培训人数多达450余人,其中,200人顺利取得结业合格证书。如今,工坊已成为保突村村民的“就业摇篮”,有效带动158名村民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,其中脱贫人口达60人,人均年收入1至3万元,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黎陶制品(钟玉莹 摄)
石碌镇保突村村民何色因说:“我们做黎陶也很开心,村里面都喜欢搞这个陶,很多人来这里参观体验,我们每年都卖很多。”
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,工坊勇于创新,合理引入现代机械设备,将现代元素融入产品设计,打造出造型新颖、时尚大方且极具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,深受市场欢迎。目前,工坊每年制作黎陶约5万件,年销售量约4万件。
社员指导学生制作黎陶(钟玉莹 摄)
工坊还深挖黎陶文化价值,将陶器展览、制陶演示、制陶体验、民族歌舞表演等项目融入研学游活动。每年承接省内外科普研学活动约15场次,接待研学游学生约6万人次,创造收入达30万元。2022年,工坊成功入选为海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。在这里,村民们享受到“指尖经济”带来的实惠,传统文化也与现代教育完美结合,为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。
石碌镇保突村制陶工坊负责人刘梅珍说:“我很开心这次我们保突村制陶馆能入选非遗工坊案例,馆内平时会举办一些研学活动,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接触传统文化。还有周边的村民也会在馆内学习,他们的作品也会进行展销,促进增收。下一步,我们也会创新方式推广非遗,让更多人认识黎陶、爱上黎陶。”
县文化馆馆长郭宏明说:“我们将以此为契机,持续传承保护黎陶技艺,加大培训,持续提升创新能力,依托工坊通过产业赋能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收,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活力,也让更多人感受传统黎陶的魅力。”
石碌镇保突村制陶非遗工坊,正以“产、学、研、旅”一体化模式,精心打造“海南昌江黎陶拜雅”品牌,在推动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保护传承的同时,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,助力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,让千年黎陶在新时代焕发出无限生机,为乡村振兴书写着精彩篇章。
记 者 / 钟玉莹 李素